座右铭原文及赏析

2023-08-28 14:41:58 8544字
鲁迅《孔乙己》原文及赏析推荐度:人生格言座右铭推荐度:寒窑赋原文解读推荐度:苏轼《水调歌头》赏析推荐度:蒹葭赏析推荐度:
  • 相关推荐
  • 座右铭原文及赏析

      《座右铭》是东汉崔瑗所作铭文,全文共20句,100字,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,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座右铭原文及赏析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      原文:

      无道人之短,无说己之长。

      施人慎勿念,受施慎勿忘。

      世誉不足慕,唯仁为纪纲。

      隐心而后动,谤议庸何伤?

      无使名过实,守愚圣所臧。

      在涅贵不淄,暧暧内含光。

      柔弱生之徒,老氏诫刚强。

      硁硁鄙夫介,悠悠故难量。

      慎言节饮食,知足胜不祥。

      行之苟有恒,久久自芬芳。

      译文

     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,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。

     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,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。

      世俗的荣誉不值得羡慕,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。

      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,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?

      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,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。

      洁白的品质,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,才是宝贵的。

      表面上暗淡无光,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。

      柔弱是生存的根本,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,刚强者必死。

      浅陋固执刚直,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。

      君子悠悠,内敛而不锋芒毕露,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!

      君子要慎言,节饮食,知足不辱,故能去除不祥。

      如果持久地实行它,久而久之,自会芳香四溢。

      注释

      施:施舍。

      世誉:世俗的荣誉。

      纪纲:法度。

      隐心:估量。

      庸:岂,哪里。

    …… 此处隐藏481字 ……

      “施人慎勿念,受施慎勿忘”是说施恩于他人不要再想,但接受他人的恩惠要铭记在心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中云: “为善勿近名”,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博得好的`名声。“受施慎勿忘”则是一种感恩意识、报恩观念的体现。两句中都有一个“慎”字,就是要提醒自己要时刻谨记,不可忘却。

      “世誉不足慕”与“谤议庸何伤”两句则从荣与辱两个方面阐发作者的思想。无论是赞誉,还是毁谤,都要坦然视之、淡然对之。《道德经》中写道:“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”在作者看来,宠辱若惊不可取,为人应该做到宠辱不惊:为此必须要坚持以正确的人生准则衡量自己的得失,审视自己的言行。仁就是这唯一的“纪纲”。

      “隐心而后动”,就是要在行动之前先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“仁”,只有合乎这一标准之后才能行动。 “守愚”也是“唯仁为纪纲”的具体实践。此外,从“在涅贵不淄,暖暖内含光”中可以看出,作者的守愚并不是指要愚昧无知.作者所说的“守愚”其实只是外表的愚,内心则要追求一种高洁的人格品质、近墨不黑的独立节操。

      在做人的方式上,崔瑗强凋外柔内刚,以柔取胜:《道德经》中说“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,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,坚强处下,柔弱处上”。 “行行鄙夫志,悠悠故难量”一句表明为人太过刚强会招致祸患。

      在行为方面,作者要求自己做到上文所说的“慎言”,也要做到“节饮食”。这是因为饮食是物质生活的重要方面,没有节制,便会贪婪争抢而要做到这两点,就要在观念上做到“知足”。

      此文在艺术上有两点很突出。一是在结构上,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,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、相对甚至相矛盾的。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、矛盾,突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,显示出戛戛独造的修养和品德来。这样,全文的结构便由这两句一意的单元所组成,颇类似后世律诗的结构。二是在语言上,采用五言形式。铭文这种形式,一般都是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,开国大典,盖世奇功,往往刻山勒石,以传诸后世。听以它多采用四言形式,以示典雅庄重;叩以《文选》所收铭文为例,前有班固《封燕然山铭》,后有张载《剑阁铭》,都是四言形式。而崔瑗比文,则通篇采用五言形式;确颇独特。其时五言形式,仅在民间流传,汉乐府民歌中比较多地采用这一形式,而文人圈子里则不太多见。前此虽有班固《双咏史诗》通篇一五言,但技巧颇为生疏,“质术无文”(钟嵘《诗品》)。崔瑗采用此式,大概是因为“座右铭”,写给自己看的,所以显得比较随便;而更重要的,是说明了崔瑗较注重从汉乐府民歌汲取营养。

      作者简介

      崔瑗,字子玉,东汉涿郡安平人,是汉代著名书法家,尤善草书,师法杜度,时称“崔杜”。后来张芝取法崔、杜,其书大进,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,被誉为“草圣”。对于崔瑗的草书,后世评价很高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“草圣”的书法家。唐张怀瓘《玉堂禁经》:“八法(书法的基本笔法)起于隶字(今楷书)之始,后汉崔子玉历钟(钟繇)、王(王羲之)以下,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。“草圣”张芝自云“上比崔杜不足”。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“书体甚浓,结字工巧”,即书体非常浓密,结字精致美妙。